6大鎂功效、哪些是含鎂食物?營養師詳解鎂的攝取量與副作用

by 森維他營養團隊

你知道嗎?缺「鎂」也可能成為影響身體正常機能運作的關鍵!許多人對於鎂的功效也不是很清楚,直到近年,大家才逐漸重視鎂這個營養素!不過鎂應該怎麼補充?常見含鎂食物來源又有哪些,以及鎂的攝取量和副作用是什麼,下面一起來看看吧。

鎂是什麼

「鎂」是生理機能運作時必備的一種礦物質,也是人體含量第4大的礦物質,在成年人體內的總含量大約有22~28克,其中有超過一半,約 50~60%會儲存在骨骼中,其餘則分布於肌肉、神經與血液裡。在植物與動物體內都能看見它的身影,其中包括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發育、維持醣類的正常代謝等,以及許多生化反應都得仰賴鎂的輔助,才能啟動運轉機制。

此外,「鎂」又有「舒壓礦物質」之稱,對於身心健康扮演重要角色,不過飲食上鎂的吸收很容易受到其他營養素影響,像是攝取過多磷、脂肪酸、草酸、植酸和膳食纖維等,就會降低對鎂的吸收。

缺鎂會有哪些症狀?5種警訊需留意

鎂參與了人體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理反應,如果只是輕微不足,可能還不至於有太明顯的症狀。但如果長期缺鎂,身體就會透過各種方式發出警訊,以下是常見的缺鎂症狀,大家可以多多留意。

缺鎂症狀一:肌肉抽筋與不自主痙攣

鎂離子有助於調節肌肉中鈣離子的濃度,幫助肌肉放鬆,減少神經末梢過度興奮。要是身體缺鎂,就會容易肌肉抽筋,尤其是晚上或運動後更容易發生。另外,小腿、腳趾,甚至眼皮也都有可能發生不自主的抽動或痙攣。

缺鎂症狀二:焦慮、情緒起伏與睡眠問題

鎂參與了神經傳導物質的調節與褪黑激素的生成,能幫助穩定情緒、促進睡眠。當體內鎂不足時,就會容易出現焦躁不安、情緒起伏不定等狀況,甚至影響睡眠品質,出現難以入睡、失眠、淺眠等症狀。

缺鎂症狀三:持續疲勞、精神不濟

鎂能夠促進體內ATP(三磷酸腺苷)的合成,這是提供細胞能量來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如果缺鎂,會導致能量生成效率下降,就有休息與足夠的睡眠,還是有可能感覺精神不濟、注意力難以集中,整個人都提不起勁。

缺鎂症狀四:心悸、心律不整

鎂對心臟電訊號傳導與心肌功能具有穩定作用,可以使心肌收縮與放鬆的頻率維持正常。如果體內鎂濃度過低,可能導致心悸、心跳忽快忽慢,甚至增加心律不整或心臟驟停的風險。如果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,就更要留意鎂的攝取狀況。

缺鎂症狀五:食慾不振、噁心、便祕

鎂可以促進腸道蠕動,幫助促進排便,維持消化道正常運作。如果攝取不足,可能影響腸道肌肉收縮,導致食慾不振、噁心、腹脹或便祕等腸胃不適的狀況,這也是為什麼氧化鎂常被用來緩解輕度便祕的原因。

 

鎂功效有哪些?

人體的骨骼、牙齒、肌肉內都可以發現鎂的存在,換言之,鎂對人體健康有全面性的影響。攝取足夠的鎂好處多多,而最重要的主要功效有這些:

鎂的功效一:維持神經與肌肉正常運作

鎂能穩定細胞膜的電位變化,調節鈣離子的濃度平衡,避免神經訊號過度興奮。當體內缺鎂,容易使神經細胞因鈣離子而過度活化,導致肌肉不自主收縮或抽筋。適時補鎂能幫助肌肉放鬆,也能讓神經系統維持穩定狀態。

鎂的功效二:穩定情緒與提升睡眠品質

鎂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(如GABA)的活性,協助調節情緒反應與睡眠節律。研究顯示,補鎂有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分泌,幫助改善情緒與睡眠品質,對於容易煩躁、失眠或有壓力型失眠困擾的人頗有幫助。

鎂的功效三:調節血壓與保護心血管健康

鎂能幫助放鬆血管平滑肌,並調節血管內鈣離子濃度,避免血管過度收縮,幫助降低血管阻力,穩定血壓,有助於預防高血壓與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,降低罹患的風險。

鎂的功效四:促進能量轉換,改善血糖代謝

鎂參與了身體轉化ATP的合成機制,是能量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輔酶。因此缺鎂會讓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效率下降,容易出現疲勞、精神不濟等狀況。此外,鎂也協助胰島素與細胞受體順利結合,提高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,維持血糖的穩定性。

鎂的功效五:維持骨骼健康、預防骨質疏鬆

除了鈣,鎂也是維持骨骼密度的重要元素。鎂在人體中約有50%至60%儲存在骨骼中,能協助維生素D的活化,促進鈣的吸收與其在骨骼中的沉積,增加骨質密度。如果長期缺鎂會讓骨質密度下降、骨骼結構變脆弱,增加骨折與骨質疏鬆風險。

雖然鎂的功效這麼多,看起來也相當重要,不過根據衛福部曾進行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,國人普遍「鎂」攝取量不足,其中發現19至44歲男性僅達80%,女性則從13至44歲都較為缺乏,僅達參考攝取量的6成至7成。因此如何正確補充鎂,以及多吃富含鎂的食物,是我們希望能帶給你的營養觀念。

 

鎂的攝取量要多少?

鎂的攝取量每日要多少才夠?事實上,不同年齡層所需的鎂含量皆不同,以下是衛福部《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》中,每日建議鎂攝取量。

年齡層 建議攝取量(mg) 上限攝取量(mg)
0-6個月 25 25
7-12個月 70 70
1-3歲 80 145
7-9歲 170 275
10-12歲 230 580
13-15歲 男350、女320 700
16-18歲 男390、女330 700
19-50歲 男380、女320 700
51-70歲 男360、女310 700
70歲以上 男350、女300 700
懷孕及哺乳期 建議攝取量再加35 700

常見鎂來源、種類比較

鎂的型態有很多種,依照不同型態的特性也會有不同的攝取方式,然而想要安心攝取鎂,最簡單的就是「從天然、無負擔的鎂來源」選起

海洋鎂

來自於天然深層海水萃取的海洋鎂,受到特殊地理以及環境造就的礦物質成分,藉由溫和無溶劑的特殊技術濃縮鎂含量,在吸收率上與化學合成的相比也有不錯的表現,此外,還提供70種深海微量礦物質,能幫助鎂吸收,並補足所需營養素,調節生理機能。

甘氨酸鎂

鎂與甘胺酸經化學反應結合的鎂,容易溶於水,是鎂的型式中吸收率較好的型態。

檸檬酸鎂

檸檬酸鎂是碳酸鎂和檸檬酸鈉的化合物,屬於有機鹽形式,以離子的形式存在,在水中溶解度較差,嚐起來會有點苦味。

氧化鎂

氧和鎂的結合,市面上許多胃乳片成分中都能看到氧化鎂的成分,但因吸收率低,需要補充較高劑量才能達到鎂攝取量的需求,但這樣的攝取量則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問題,因此不適合以此形式作為鎂的補充來源。目前市面上鎂錠中的氧化鎂大多以複方方式,添加其他種類的鎂。

碳酸鎂

加工食品中常見的合法添加物,消化後會變成氯化鎂,具有抗酸性,有中和的功用,因此有些飲食問題時會補充碳酸鎂。

 

富含鎂的食物有哪些?

許多食物中就含有天然且豐富的鎂,透過飲食均衡,可以幫助攝取到足夠的鎂,以下整理9大鎂含量高的食物,讓你從各種不同食材來源補足鎂。

食物 鎂含量
1 黑巧克力 64毫克/28克 (換算成每100克約為229毫克)
2 全穀類食物 78毫克/100克
3 豆類 120毫克/杯
4 酪梨 58毫克/顆
5 南瓜籽 16.72毫克/100克
6 魚類 30毫克/100克鮭魚
7 堅果 279毫克/100克
8 菠菜 79毫克/100克
9 香蕉 37毫克/根

酪梨

  • 黑巧克力

除了富含大量的鎂,黑巧克力還含有鐵等營養素。建議選擇濃度70%以上的黑巧克力能獲得較佳的健康效益並減少糖分攝取。

  • 全穀類食物

全穀類食物一直是健康飲食的代表,包括小麥、大麥、燕麥及蕎麥等。每100克全穀類食物含有78毫克的鎂,同時也富含大量纖維質和維生素B,對調節生理功能有正面幫助。

  • 豆類

豆類是富含鎂的營養來源,尤其對素食者而言是攝取鎂的佳選。一杯黑豆大約含有120毫克的鎂,相當於每日建議攝取量的三分之一。

  • 酪梨

酪梨不僅營養價值高,被稱為全世界最營養的水果之一,一顆中等大小的酪梨大約含有58毫克鎂。酪梨還含有大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對循環健康有益。

  • 南瓜籽

每100克南瓜籽含有16.72毫克的鎂,是攝取鎂的好來源。

  • 魚類

包括鮭魚、鯖魚和大比目魚在內的魚類是鎂含量高的食物來源,魚肉還富含優質蛋白質、Omega-3脂肪酸和維生素B。

  • 堅果

堅果不僅營養豐富又美味,約40克的一份堅果就能補充每日20%的鎂建議攝取量,杏仁果、腰果都是攝取鎂的好選擇。

  • 深綠色蔬菜

菠菜、甜菜葉、羽衣甘藍和羽衣甘藍都含有豐富的鎂。例如,100克生菠菜含有79毫克鎂,而100克生羽衣甘藍含有32.7毫克鎂。

  • 香蕉

香蕉是一種方便取得的水果,不僅富含鉀,也含有豐富的鎂。一根香蕉大約含有37毫克的鎂,此外還提供維生素C和維生素B6等營養素。

 

哪些人適合補充鎂?

為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,我們必須透過飲食或保健品來補鎂。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能從日常飲食中獲得足夠的鎂,不過某些族群會因為生活型態、身體狀況或生理需求的不同,更容易出現缺鎂的情形,就要特別注意鎂的補充夠不夠。

  • 壓力大、生活緊湊的人

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或生活步調緊湊時,體內會分泌大量的壓力荷爾蒙(如皮質醇)來應對挑戰,但這也會加速鎂的消耗與排出。一旦鎂流失過多,神經系統就容易處於過度興奮狀態,導致情緒不穩、焦慮緊張,甚至影響睡眠品質。

  • 長時間或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

鎂在運動過程中也會和鈉、鉀等其他電解質一樣,隨著汗水大量排出體外。尤其對長時間、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來說,鎂的流失會更加劇烈。如果沒有及時補充,可能會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,導致抽筋、肌肉疲勞,甚至影響運動後的恢復速度。

  • 孕婦與哺乳期女性

在懷孕以及哺乳期間,鎂不僅要供應媽媽們的身體需求,還要滿足胎兒與嬰幼兒的骨骼發育、細胞成長等代謝所需要的營養。因此,媽媽的身體會消耗更多的鎂來這些額外的生理需求,如果飲食攝取不足,就很容易出現缺鎂的症狀,如體力不足或情緒不穩等。

  • 中高齡的銀髮族長輩

隨著年齡增長,腸胃吸收能力逐漸下降,加上食慾變差、慢性病用藥等因素,容易影響鎂的吸收與代謝。銀髮族若長期忽略補鎂,可能會加劇骨質疏鬆、心血管不穩等問題,日常應特別留意是否有缺鎂相關症狀。

 

鎂該怎麼吃?補充鎂的正確方式與時間建議

補鎂如果是從天然食物中補充,那當然就沒有什麼特別的時間限制。不過,對於飲食不均、腸胃吸收不佳,或是處於孕期、壓力大、運動量高等特殊生理狀況的人來說,可能就需要含鎂的保健品來作為輔助的補充。

那鎂何時吃呢?建議可安排在飯後或睡前。飯後有助於減少腸胃不適、提升吸收效率;而睡前補充鎂則有助於放鬆神經、改善淺眠或入睡困難,適合壓力型失眠族群。

 

鈣鎂可以一起吃嗎?補鎂別忘這2樣|鎂適合搭配的營養素

 基本上每個人都得攝取鎂才足以維持生理正常機能,而要讓鎂發揮11大於2的功效就得與其他營養素一起合作。

1.鎂搭配鈣

鎂與鈣常被視為互補的礦物質,一起參與了肌肉收縮與放鬆、神經傳導與骨骼代謝等功能。然而,鈣與鎂在腸道中具有競爭吸收的特性,讓不少人對「鈣鎂可不可以一起補」感到疑惑。

實際上,根據研究,只要補充比例得當,鈣與鎂可以一起吃,甚至能提升彼此效果。建議可依「鈣:鎂=2:1」的黃金比例進行補充,不只能改善鈣的吸收率,避免鈣沉積於軟組織(如血管、關節),還能維持心臟與神經系統的平衡。

2.鎂搭配維生素D

維生素D除了能幫助鈣吸收,鎂同樣也能與維生素D合作達到加乘功效,因鎂扮演骨骼、神經正常生理的重要營養素之一,這時若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以及鈣,能與鎂合作,對於維持骨骼、情緒健康都有相當不錯的幫助。

 

鎂的副作用有哪些?

雖然鎂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,但過量攝取鎂還是可能造成一些不適,常見情形如腹瀉、消化不適或電解質失衡,因此不需要過量補充單方的鎂產品,並且以上限攝取量作為補充鎂的基準。透過飲食作為主要攝取鎂來源,並且搭配維他命或鈣產品中的鎂成分,通常即可補足日常的鎂缺口。那要是不小心攝取過量,身體會有哪些不良的影響呢?

  • 消化道不適:鎂有輕微的瀉下作用,如果過量容易出現腹瀉、噁心、腹部絞痛等副作用
  • 低血壓:過量的鎂會使血管過度放鬆,可能出現低血壓、頭暈、倦怠感
  • 心律不整:高劑量的鎂可能影響心臟的電流訊號,導致心跳不規律或心律不整
  • 神經與肌肉抑制:過量鎂會抑制神經肌肉傳導,可能會肌肉無力、反應遲鈍,甚至呼吸困難
  • 昏睡或意識不清:過量的鎂可能出現嗜睡、意識混亂等狀況,嚴重時可能會昏迷

 

吃鎂有什麼禁忌或注意事項?

適量補鎂可以幫助維持身體機能,但使用保健品額外補充前,要留意一下以下的注意事項與禁忌,避免降低吸收效果,或是引發身體負擔,造成不必要的風險。

腎功能不好的人

腎臟是體內代謝與排出多餘鎂的主要器官,如果本身有腎功能障礙,可能會讓鎂無法有效排出,在體內累積,進而引發高血鎂症(鎂中毒),可能會出現肌肉無力、意識模糊等症狀。

正在服用特定藥物的人

部分藥物如抗生素、利尿劑、降血壓藥物等,可能與鎂產生交互作用,影響吸收或代謝效率。例如某些抗生素會降低鎂吸收,利尿劑則會增加鎂排泄速度,可能導致補了也吸收不到,反而浪費。如果有長期服藥的情形,請先和專業醫師討論補充時機與劑量。

避免和競爭吸收的礦物質一起吃

鎂與其他礦物質如鈣、鋅、鐵在腸道中會互相競爭吸收,如果同時間一起吃,反而可能會降低彼此的利用效率。建議不同礦物質錯開1~2小時補充,讓每一種營養素都能有效發揮作用。不過也有例外,當鈣與鎂比例為2:1的時候,在生理功能上反而有互補性,能提升鈣的吸收率、穩定神經功能,並促進骨骼與肌肉健康。如果這樣設計的複方配方,那就可以安心補充。